火车网

吕炯

天气百科 更新时间:2024-03-29

吕炯

吕炯(1902—1985),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开创了我国海洋气象学的研究,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先驱。以后转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他联系实际,把农业气象和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化、农业生态及地形地貌联系起来研究,从而对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炯介绍

介绍1吕炯

吕炯(1902—1985),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开创了我国海洋气象学的研究,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先驱。以后转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他联系实际,把农业气象和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化、农业生态及地形地貌联系起来研究,从而对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炯生平概况

吕炯,1902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原桥乡塘西村。1922年入南京东南大学地学系就读。1928年考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30年受派遣赴德国深造,在柏林大学、汉堡大学攻读气候学、海洋学、地质学及农业气象学等,1934年学成回国。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其间被选为该院评议员,并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还曾参加我国第一次黄、渤海海洋调查,负责海洋气象观测。

1935年起,先后兼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渤海盐分之分布与海水之运行》和《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原因》等我国最早有关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的学术论文。1936—1940年间与竺可桢、张宝堃共同编著了《中国之温度》一书,为新中国成立前最完备的中国气温资料图集。

1943—1949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并兼任国际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海洋气象专门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我国爱国民主人士梁希、涂长望、潘菽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并担任理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吕炯从香港回到上海参加接管后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1950年该所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他继续留所任研究员。在此期间发表了《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和《海面水温与旱涝关系》。

1953年,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到北京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农业气象研究组,吕炯任主任。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农业气象研究组扩建为独立的农业气象研究室,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央气象局共同合作的机构,行政管理归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吕炯任主任。吕炯在任职期间,亲自进行有关农业气象与作物的引种、气候生态型以及作物的气象灾害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先后发表了20多篇农业气象方面的学术论文,对推动我国农业气象科研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久,吕炯调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气候研究室主任,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又继续从事海洋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方面的研究。198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吕炯开创中国农业气象科研事业

吕炯深知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旱涝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十分注重研究旱涝的发生规律、预报的途经以及对农业的影响,尤其是海水温度变化对我国旱涝的影响。1953年初在竺可桢、赵九章、陈凤桐共同倡导下,由吕炯负责组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有关科研人员,并充实力量组成的农业气象研究组,这是我国第一个农业气象研究机构。

开创中国农业气象科研事业1

1953—1954年,华北地区小麦曾两次遭受大规模的晚霜害,生产上遭受到很大损失。他心急如焚,积极研究这个重的农业气象问题,发表了《关于小麦春冻问题的初步探讨》、《防霜知识》等多篇论文和科普文章,表达了一个爱国科学家生产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1956年国家组织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划”,吕炯参与制订了其中农业气象学发展的规划,提出了国农业气象研究的方向、任务和发展途径,将我国农业气象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农业气象科研事业的发,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炯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农业气象人才的培养,他曾不顾人工作繁重和家庭困难,先后举办了四期农业气象训练班,自编写教材并授课,培养了大批农业气象人才,后来这些人多成为我国农业气象科技战线的骨干、专家和事业的领导人。领导农业气象科研工作中,他非常重视国际上农业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动向及新的学术思想。他组织人力翻译了大量国外农业气象文献,仅在1955—1960年间就出版了7本农气象专著和文集。他还亲自查阅国外仪器目录,引进先进仪设备,亲自检查仪器的性能,培养使用人员,使农业气象实工作向现代化发展。吕炯认为,农业气象学不但要研究影响作物和畜禽鱼类动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气象条件,还应研这些气象条件变化如何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理过程和品质生物化学成分)。例如他提出要研究在不同光照、温度和水分件下小麦的光合作用,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小麦蛋白质量的变化和对咖啡品质的影响等等。因此他认为应当建立进行生理和生化分析的实验室。在他的倡导下,农业气象研室吸收了生物系和农业化学系的毕业生,并建立了分析实验室。

吕炯对我国发展橡胶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对我国发展橡胶生产做出重要贡献1橡胶

吕炯认为,应深入进行农业气象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他指出:“农业气象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其深化应当和作物栽培、育和土壤等学科紧密结合,应当吸收植物生理、生态和生化方的知识。”因此,他组织进行“中国小麦的生态气候”的研究,不同生态环境的小麦样本进行生理和生化等方面的分析究,从气象变化角度探索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以及提高途经,为提高人民的食物质量进行了较早的探索。他还发表多篇论文,从气象与植物生理、生态、作物引种的关系阐述农业气象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些论文对后来我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并有深远影响。于国防及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于50年代初期在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引种巴西三叶橡胶树,但因这些地区冬季不同程度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有的年份有的地区橡胶树大片冻死。吕炯参加了华南橡胶树寒害情况的考察,根据气候、小地形的原理,提出防寒植胶的建议,并从1954—1963年连9年的时间,不顾年事较高,每年仍花2—3个月的时间,连在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考察橡胶树宜林地。由于他的出色作,对我国橡胶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农垦部和中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表扬和奖励。

吕炯对海洋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突出贡献

对海洋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突出贡献1海洋

在1936年,吕炯发表了《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因》,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海洋气象学的学术论文。50年代,他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海一气关系的论著,系统地阐述了洋因子(海温、洋流和海冰等)对气候、大气环流、旱涝、冷暖的影响,从而在我国开创了大尺度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时此项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很突出的。60年代他又进一步把潮和亲潮的变化与梅雨盈亏,以及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系起来,并从能量交换的角度探讨了海一气关系,从中寻找洋环流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机制。他所提出的海水温度与水关系的观点,为我国长期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和海洋气象学究奠定了物理基础,并赋予新的生命力。他先后发表了《海温度与水旱问题》等多篇著作。事实证明,从海洋角度研究候,特别是大范围的旱涝问题,在国际上也属于极有卓越的解。炯在古气候和气候变迁的研究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早在1942年,他撰写的《关于西域及西蜀之古气候及古地理》,是我国第一篇阐明我国古代洪水发生原因的著作。根据《山海经》及大量其他古籍考证,由于大冰期后高山冰川融化,冰水向下泛滥,造成洪水灾害,并在戈壁沙漠中产生不少湖沼。所以在汉代,昆仑山北麓小国林立,如楼兰、小宛、戍卢打弥等。以后水源枯竭,这些小国也就变成废墟埋于沙漠之中了。此后,他还陆续发表了《我国三个历史时期阶段的气候概况》、《冰期气候变化与海洋关系》、《冰川消长与海气关系》等论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气候变迁的研究。

吕炯热爱祖国,向往光明

热爱祖国,向往光明1中央研究院

吕炯在青年时期即热爱祖国,向往光明。1938年他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时,开始和中共地下工作者吕东明接触,以后十多年间一直保持联系。他不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例如,抗战期间在重庆曾向行政院建议在西北地区设立气象台、站,应包括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在内,自然这样的建议不可能获准,还对军统局提出的中美气象合作采取拖延对策。他两次跟随竺可桢反对军统局所策划而由驻华美军总部向蒋介石提出要将政府系统的气象机构归并国防系统的中美合作所管理的建议,使之未能得逞。1948—1949年之间,上海解放前夕,以合法形式支持了地下领导的上海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局留沪人员的护台活动,完地保存了全部设备资料,并在工作毫无间断下迎接了上海、京的解放。当时国民党政府函电交驰,逼迫吕炯去广州再转台湾,经吕东明与地下党商量后,决定让吕炯先去广州,待广州后再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去到香港,由香港地下党织把吕炯隐藏在九龙荔枝湾农民家中。等到上海解放,再由香港乘轮船回到了上海,开始新的生活。 热爱祖国,向往光明2中央气象局

吕炯是一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虚怀若谷、勤于探索的科学家。虽然他博学多才,但他常说自己还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1948年他任前中央气象局局长时,有一位从事气象研究不久的青年,针对某气象问题口头发表了与吕炯不同的科学观点。吕炯知道后不但未予轻视,反而请这位青年到他家作客,虚心而仔细地听取了这位青年的意见,并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使这位青年很受感动。他在前中央气象局担任局长时,曾为我国培养气象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竭力向当时的政府建议,遴选优秀的国内大学气象系毕业生10人去英美深造。由他亲自出题主考,录取后派赴国外学习3年后回国,成为新中国气象和海洋部门的骨干力量,如黄仕松、徐尔灏、陈其恭为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授或兼主任;谢义炳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程纯枢曾任中央气象局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在海洋方面有毛汉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刘好治在海军某部工作。

吕炯一生对于发展我国气象科学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他晚年健康状况急剧下降,仍坚持进行科学的探索。甚至几次卧病在床,他的助手和学生去探望他,吕炯和他们谈的主要是学术问题,而把疾病置之度外,全身心地贯注在科学事业上。他热心培养青年人,常亲自传授治学之道,这种感情完全是来源于连续不断的观察、分析和纵横连贯的苦思冥想,无论是吃饭或睡觉,只要想起一点问题,哪怕深更半夜,也要起来记在本子上,然后再休息。他常对晚辈说:“一个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和捕捉问题,如同茫茫大森林中的猎人。要勤于思考,充满想象。要敢于去想,去做前人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问题和事。”1978年吕炯已是77岁高龄。全国科学大会后,我国农业气象科学工作者在邯郸举行农业气象学术讨论会,他不顾年高体弱到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谆谆鼓励科技人员说:“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我们应当树雄心立壮志,有自己的科学见解,形成自己的学派”,给广大的农业气象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吕炯非常关心并积极参加学术团体的活动。早在30年代他就是气象学会和地理学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泊学会的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成立,他被推为首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他也是国家科委气象组成员。

吕炯为我国气象事业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参与了早年老一辈气象科学家的奠基工作,他的功绩不可埋没。晚年经历“文化大革命”,仍一贯坚持探索的精神,他终生热爱科学,勤奋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激励着后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

吕炯简历

简历1中国科学院

1902年3月7日 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厚桥乡塘西村。

1922—1926年 在东南大南京学地学系学习。

1928—1930年 考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0—1934年 赴德国柏林大学、汉堡大学攻读气候学、海洋学、地质学及农业气象学等。

1934—1943年 中央研究院专任研究员、评议员,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气象学教授。

1943—1949年 任中央气象局局长。

1950—1957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组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任主任。

1957—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气象研究室主任。

1985年8月15日 因病逝世于北京。

吕炯主要论著

1 吕炯.渤海盐分之分布与海水之运行.地理学报,1936,3(2).

2 吕炯.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原因.气象杂志,1936,12(1).

3 吕炯,竺可桢,张宝堃.中国之温度,1940.

4 吕炯.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气象学报,1950,21(1—4).

5 吕炯.海面水温与旱涝关系.地球物理学报,1950,2(2).

6 吕炯.从气温和日照谈植物的春化和光照.农业学报,1953,4(1).

7 吕炯.关于小麦春冻问题的初步探讨.科学通报,1953(8).

8 吕炯.华南橡胶幼树区寒害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9 吕炯.作物引种与农业气象.农业学报,1957,2.

10 吕炯.霜冻与地形.天气月刊,1957(3).

11 吕炯.从推广“青森5号”严重减产的教训谈农业气象.农业科学通讯,1957,(7).

12 吕炯.再论“青森5号”引种的气象问题.农业科学通讯,1957,(8).

13 吕炯.论水稻的气候生态型.天气月刊,1958,(1).

14 吕炯.地球各纬度一年中昼夜长度的变化(略论与植物的关系).农业学报,1958.

15 吕炯.云南亚热带地区考察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16 吕炯.论植物的气候生态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1(12).

17 吕炯.1959年盛夏太平洋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关系.地理学报,30(2).

18 吕炯.从太平洋温度场的变化预测太平洋环流和长江流域梅雨盈亏.

19 吕炯.西北太平洋及其在东亚气候上的问题.

20 吕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7003705号-25 huoche9.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